塑料知識的幾大誤區
目前,社會上、網絡上對于塑料制品的安全性、衛生性有一些誤解,我們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說法逐一解釋,希望大家對塑料制品誤區有正確的認識。
“限塑”是指國家限制生產和使用厚度為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購物袋。塑料購物袋指那種有兩個提手的塑料袋,沒有提手的塑料袋比如平口袋、連卷袋等沒有限制。“禁塑”是某些省禁止所有塑料袋(吉林省)或者禁止所有塑料購物袋(云南省)的行政規定。
“限塑”、“禁塑”不是針對所有塑料制品。至今為止,塑料仍然是日常生活中適用范圍最廣,性能最好,最方便、便宜,最節能、最環保的材料,塑料制品只會用得越來越多,使用范圍越來越廣。
至于“限塑”、“禁塑”的原因,國務院辦公廳(2007)72號文件說得很清楚、很客觀:“塑料購物袋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由于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嚴重的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特別是超薄塑料購物袋容易破損,大多被隨意丟棄,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其實人,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這是嚴重的誤解,常用的塑料制品中只有聚氯乙烯的軟制品需添加塑化劑(增塑劑)。
這些問題可以一起回答:增塑劑的品種很多,不可一概而論,有的有毒、有的無毒,有的有致癌性、有的沒有。有毒性和致癌性的,對人的危害程度也有很大區別。
從毒理學的觀點看,一種外來化合物能否對人造成毒害或致癌性一般至少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并且缺一不可,一是要有足夠的劑量,劑量不足就不成立;二是外來化合物處于什么形態和此形態下的理化性質,很多物質在某種形態下有害,在另一種形態下無害;三是外來化合物和人的接觸方式,是看見,還是皮膚接觸、吸入,還是吃入胃中,以及吸收情況等等。所以,如果在某種場合有人說某種外來化合物有毒,或者致癌性,他還能說出上述三個條件的相關情況,那么可能他說的是沾邊的、可能的,我們可以再深入一點討教直到認可。如果三個條件都說不清,暫時不相信、不宣傳,等弄清再說。
因為科學的毒理學是以毒理學試驗支撐的,不是推測的。至于致癌性比毒性評定工作更復雜,需要嚴密設計的人群流行病調查才能判定,動物試驗只有長期終生試驗才被公認為確切證據。這些調查和試驗都不容易進行,因此可以先進行致突變試驗,對其致癌性進行初步推測。如果連致突變試驗都沒有做,憑什么說某種條件下的某種塑料有致癌性?
凡是作為食品用包裝、容器、工具的塑料制品,它們使用的原料和助劑必須經過檢測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安全衛生指標,和食品接觸密切的塑料制品,在工廠生產出來之后還要經過檢測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安全衛生指標,如礦泉水桶等;同時生產它們的工廠要按行業的生產許可細則對工廠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條件進行整改、產品抽樣檢驗,經質檢部門審查合格,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才可以在食品用塑料制品上打上QS標志;今后,這些企業和產品還要經常接受質檢部門的監督和檢查。正規生產企業有QS標志的塑料制品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1、加強對低毒害的、無毒害的新型增塑劑的研發和推廣使用,加快替代或淘汰有毒增塑劑的進程。
2、需要使用增塑劑的食品用塑料制品,生產企業必須嚴格生產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產品質量的管理,不合格的產品、有安全隱患的產品一律不得出廠。為此,還要加強行業自律,要加強執法部門監督,加強社會和媒體監管。
3、作為消費者,要認清正規廠家的有QS標志產品,不要圖便宜。
4、認清食品用塑料制品的標志正確使用。不同的塑料制品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在礦泉水桶、礦泉水瓶等產品的底上都有標志,在保鮮膜中往往是夾有紙質的產品說明,按照這種塑料制品的材料要求使用,不亂拉用就是安全的。